会受到影响。然而,浮雕艺术作品的塑造,应该是在有限空间内以线条、阴影和质感等手法,将自然物象压缩和表现出来,体现出艺术家对物象形态结构和构成要素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浮雕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浮雕的塑造方法和表达手法,让浮雕艺术作品更加深刻准确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为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需要我们在观察和塑造中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浮雕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线条、阴影和表面质感等手法,将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并通过透视和错觉等手法展现出抽象的空间效果。而在浮雕的创作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并掌握雕塑的形式语言,加强对物体的三度空间感,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变化,真正认识和理解浮雕的形体和空间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精妙的浮雕作品,为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增光添彩。是浮雕作品所要表达的完整空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浮雕和圆雕一样,都是通过塑造形体来表现物象完整的空间关系。但是浮雕的厚度决定了它在形态表现和观察方法上与圆雕有所不同,它需要通过压缩在视觉上产生空间的立体效果。尽管浮雕经过了压缩,但是其塑造的整体形象和完整的空间关系的目的并未改变。这个完整的形象还包括我们不能看到或者被遮挡的那一半。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半也是客观存在,也是物象的整体构成部分。浮雕所要表现的空间不仅包括形体空间,还需要表现形象所处的环境空间。因此,在浮雕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塑造形象,还要表现形象与环境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关系,这些都是浮雕作品所要表达的完整的空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掌握浮雕的形式语言和加强对空间的认识,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加精妙、完整的浮雕作品,为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贡献更多的精品之作。重要手段。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即便是在极其薄的厚度下,也能通过细致的雕刻技术和透视原理的运用,创造出视觉上的立体效果。长城纪念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长城的壮丽景象刻画在厚度不到1毫米的币面上,刻画出气势磅礴的长城、错落有致的烽火台和宽广深邃的景深,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立体空间感。因此,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现并非取决于它的厚度。 在浮雕的创作中,由于其厚度的限制,尤其是对于浅浮雕接面的造型,需要通过线条的强调加强轮廓形象,来突出形体的感觉。这时候,我们通常使用”企位”来表现外轮廓线条。”企位”是指浮雕形象的外轮廓线以及前后层次的轮廓和背景之间垂直突起的立面。在浮雕中,”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度和外轮廓线的清晰度,同时也是表现浮雕空间和距离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浮雕的”企位”的运用和对透视原理的掌握,在创作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表现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创作出更加精湛的浮雕作品。浮雕的作品中,企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浮雕在形体上进行了压缩,因此需要利用企位线来表现形体与形体之间的重叠和遮挡关系。在浮雕中,不同企位线的高低差异表现了不同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没有企位就意味着形体没有厚度,更谈不上表现出所需要的空间和距离了。真正的浮雕与其它形态(如“圆雕的一半”)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运用到企位线的表现。虽然浮雕的形体压缩了,但只有在有限的塑造空间中充分利用企位线,它才可以表现出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效果,呈现出物象应有的整体形象。如果缺乏企位线的表现,尽管形体塑造得很厚,它仍然只能表现出物象的一半,无法完整呈现出物象的体积厚度感受。因此,企位在浮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浮雕独有的空间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浮雕为了表现出整体的立体空间效果,还需要依靠透视原理。浮雕因其被压缩的特性,形体在厚度上会出现不足的感觉,因此要用透视法来补偿。理解和认识浮雕,要先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但是,在初次接触浮雕的课程中,那些习惯于做圆雕的同学,往往还没有转变过来,仍然习惯于用真实的形体来表现厚度,不善于在浮雕上运用透视法。这也正是浮雕和圆雕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圆雕在写生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形象,以便全面地呈现物象的各个面。因此,在圆雕课的教学过程中,模特需要在转盘上旋转,学生需要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视角,从前后左右、上下、仰视和俯视等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而浮雕的写生基本上是在一个固定的视觉角度上进行的,只能够看到形象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则被遮挡了无法看到。因此,在进行浮雕塑造时,就需要客观地表现出被遮挡的部分,以“留其量”的方式,适当地留出一定厚度的企位,以此来表现整个形体的完整厚度和空间距离,并在视觉上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效果。
实际上,浮雕之所以难,就因为其中包含了透视原理。人们对浮雕透视理解难度大,也是由于浮雕本身需要遵循透视原理。的初期就开始注重透视的处理,透视的正确处理是浮雕成功的关键。对于那些只接受过平面和圆雕训练的学生来说,在浮雕的空间表现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相对于平面和圆形造型训练来说,三维训练的难度更高,透视原理也同样如此。接受过素描训练的人可能很容易掌握平面透视,但在泥上做透视就难度更大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浮雕写生的初期画稿阶段,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透视法,因为此时还处于平面阶段,透视处理相对容易。但随着浮雕的整体步骤逐渐深入和厚度层次的增加,浮雕也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这时透视也逐渐消失。最后,浮雕形体的透视效果就被圆雕的真实厚度所取代。这说明那些只接受过素描和圆雕训练的学生,对于介于平面和圆形造型之间的表现形式和透视处理还存在认识上的困难。要想在浮雕的空间表现中处理好透视关系,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多动脑筋、多分析和多研究的方式,逐渐加深对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在浮雕创作的初期,就要注重正确地处理透视,因为透视的正确处理是浮雕成功的关键。在浮雕创作中,当形体的层次逐渐深入时,需要遵循近厚远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在这一基础上,透视原理的应用不仅仅是加深和调整薄厚层次与起伏,而且还应始终保持轮廓线的不变。此外,浮雕还因其压缩和透视的特点,在形体的体面上形成了一定的坡度变化规律。例如,在创作一个头像时,如果采用圆雕方法进行塑造,其基本形状为直角立方体。但是,如果将其压缩成浮雕,则基本形状就会变成不同程度的扁方体或扁的菱形体。此外,每个体面都会因形体透视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坡度,与体面的宽窄形成反比关系。如果我们将头像的基本形状分为六个面的菱形体,则由于视觉角度的不同,颜面和侧面的体面宽窄与坡度就会因透视的角度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体面越宽,那么这个面的坡度就越小;相反,如果体面越窄,这个面的坡度也就越大。在进行正侧面浮雕头像创作时,头的前后两个面会形成纵深的企位。这说明基本形状的体面,从坡面到企位都可以随着视觉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透视和企位是浮雕表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浮雕作品,必须深入研究透视和企位的原理,逐渐掌握其本质。就像任何一种事物一样,浮雕具有其两面性。它不仅在透视上具有科学性,还存在一些不那么科学的视觉表现方式。与圆雕相比,浮雕在认识形态和空间关系方面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在形式和表现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浮雕不同于圆雕,它不是对形象和形体的直观表现,而是通过对真实立体形象的观察和感知,经过大脑的分析和理解,转化为近似立体的浮雕形象。因此,创作好的浮雕作品需要不停地思考和感知,才能使其在视觉上达到合理、真实和自然,从而实现浮雕艺术在表现上的完美和理想。只有充分认识浮雕的形态和空间关系,深入研究浮雕的压缩原理和透视规律,经常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才能创造出更加精湛的浮雕作品,让浮雕艺术更加接近立体,在表现上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