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山东淄博的烧烤店里炭火通红,肉串在油中滋滋作响。 趁热取出串,加入蘸酱和葱,卷入面包中送入口中,唇齿留香。 得益于火爆全网的烧烤,今年3月以来淄博已经成为网络“头号潮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陈列着几千年前当地用于烘烤食物的陶瓷器皿。 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赵家旭窑遗址,将当地烧烤食品的历史推至距今约13000年前。
淄博,齐国故里,历史文化悠久。 作为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历史上繁荣的陶瓷工业帮助齐国鱼、盐、铁,称霸诸侯。
今天,我们走进淄博,触摸历史长河中关于陶瓷的珍贵记忆,寻找北方陶瓷文化明珠的古老魅力,领略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
▲4月1日,参加2023年海外华文媒体“八桂侨乡行”活动的3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北流陶瓷小镇陶瓷博物馆。 (图片来自香港中新社)
一座窑火传承千年
China,英文译为“中国”、“瓷器”。
在国外,陶瓷最早的名称是Chinaware,直译为“中国瓷砖”,后来简称为china。 关于这个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目前还没有定论; 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陶瓷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淄博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青瓷发源地,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陶瓷史》记载,山东淄博的寨里窑是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如今,这里的陶瓷被誉为“当代国窑”。
淄博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所有陶瓷产品,窑址都相对集中在一个行政单位内,统称为“淄博窑”。 “淄博窑”在我国北方窑炉中极具影响力。
历史上,“淄博窑”生产的陶瓷主要用于民用。 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包子窑”是当时烧制陶瓷的主要设备。 窑形似馒头,断面有圆形、椭圆形。 对古窑址的研究表明,这种窑炉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就已出现。 到了宋代,窑炉的结构分为窑室、窑门、通道、火室、窑床、烟囱六部分。 历经元、明、清历代,没有明显改进,新中国成立后仍广泛使用。
淄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耐火材料、山地、森林、煤炭资源,为陶瓷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淄博是我国最早生产和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 2005年发掘的边边洞遗址出土的文物令人惊叹。 淄博地区制陶的历史可追溯到八千多年前。 边边洞出土的陶片多为填砂陶,质地凹凸不平。 颜色以红色、红棕色为主,也有少量棕色、黄棕色。 陶器的主要类型是锅和碗。 陶器表面质朴,无任何图案或雕刻。 部分陶器具有后黎文化陶罐的叠边风格,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
西周初年,太公姜尚丰创建齐朝,定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 面对“地贫民少”、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他采取“守俗简礼”、“开工商业”的方法。 治国之策,是让实业更利,让鱼盐更方便。 齐国濒临渤海、黄海。 这里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区,年产海盐3.6万钟(如今一钟重384公斤)。 《管子·庆充嘉》记载:“齐有曲詹之盐,燕有辽东之烹”。
古代的盐是用深腹陶器将海边滩涂的卤水煮沸,加入凝固物使其结晶而制成的。 对盐的大量需求带来了制盐业的大规模发展。 社会对煮盐陶器的需求激增,淄博制陶业日益繁荣。
《鲁国春秋》记载:“黄帝有陶政,昆吾制陶”。 《通鉴外记》记载:“黄帝方宁,为磨砺工具,封陶正”。 周朝设立了司公、陶政、车政、工政等官职,负责各种手工业的管理。 其中,设立“陶政”官职,管理陶业。 齐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沿袭周制,建立“陶政”。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讲解员杨文清说,“陶政”是我国最早专门管理陶瓷行业的官员。 齐国还有官办的陶作坊,专门为宫廷生产陶器。
齐国向“八支梁(卫)、赵、宋、卫、濮阳”等无盐国家出售盐,开创了“官营开采、制盐”的先河。 陶器是储存和销售盐的最佳容器。 生产和销售盐需要大量的陶器。 由此,齐国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发达的制陶业辅助了渔业、盐铁冶炼,“天下商贾云集,如流水一般”。 齐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国富民强,为霸权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窑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过渡,寨里窑的青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宋时期,陶瓷烧制技术日益精湛,器物种类齐全,地方特色更加鲜明。 雨滴釉、茶粉釉、扭体瓷、白地黑花瓷、锈花瓷、兔毛瓷等都独具特色。 明清时期,淄博形成了以淄川、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中心。 以寨里窑、慈村窑、博山窑为代表的淄博窑成为著名的古瓷窑。
淄博市博山区炎神古镇现存古窑址13座。 走进古镇,千年古窑悄然出现在眼前。 穿过幽深厚实的青石巷,带着斑驳烧痕的匣钵壁,传递着当年窑民的生活细节。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有圆窑170余座,居博山六大窑炉之首。 生产的雨滴釉、茶粉釉等名瓷享誉国内外。
炎深镇是淄博陶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陶瓷古窑村”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陶瓷厂山东博山陶瓷厂诞生于此。 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窑制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无数的陶瓷制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工业已经从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生产。 现代陶瓷窑炉技术大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 大量手工业作坊和木煤古窑被淘汰、废弃。 一大批陶瓷企业出现下滑,其中包括山东博山陶瓷厂。
争做世界最好的瓷器
曾几何时,中国陶瓷远渡重洋走向世界,不仅作为器皿,更是作为东方艺术的载体,掀起了浓浓的“中国风”。 在17世纪的西欧,收藏中国瓷器成为皇室和宫廷的“时尚”。 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一件中国瓷器往往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但随着西方瓷业的崛起,以及国内一些陶瓷企业品牌意识的缺失,“瓷国无好瓷”的尴尬令人担忧。 中国一度失去了辉煌的光彩,隐约出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
2000年春天,陶艺师苏同强赴法国考察。 在一家世界知名陶瓷品牌的商场里,苏同强看到了一件精美的陶瓷,在柜台前停了下来。 这时,一个店员走过来,眼神冷漠,不友好地说:别碰。 看到苏同强等人拿出一大叠崭新的欧元,店员脸色一变,问道:“你们是日本人吗?” 苏同强大声说道:“中国!中国!我们是中国人!”
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同强说:“我来自一个以瓷命名的国家,出身于一个制瓷世家,精美的瓷器我无法亲眼目睹,也无法触摸。销售人员冷漠的态度令人难忘。” 苏同强回忆道。
苏同强和同事们把身上的7000欧元全部花在了买瓷器上。 回到公司,苏同强把从欧洲带回来的几个顶级品牌的瓷器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督促员工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瓷器来超越它们。
历史上,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曾“游历九域,流销海外”,成为最早的全球商品之一,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宋代五大名窑是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 五个窑口都是宋代烧制的,都是为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 景德镇还有1000多年的官窑历史和600多年的御窑历史,而淄博生产的陶瓷主要是民用。
数量大、效率低、规模大、无质量……20世纪80、90年代,淄博陶瓷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上。 淄博华光公司是典型的瓷器生产企业之一。 几十年来一直在低端瓷器行业摸索。
各陶瓷厂大规模同质生产,造成低价竞争。 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有的靠为外国陶瓷公司生产贴牌产品勉强维持生计。
“当时生产的陶瓷色釉杯95%出口到美国和欧洲。” 苏同强说道。 华光是星巴克、雀巢、宜家和迪士尼的咖啡杯制造商。 一个杯子的出口价只要2、3元。 OEM背后,产品的价值被严重忽视。 没有品牌支撑,这些陶瓷杯在国外已经沦为“地摊”,被人瞧不起。
骨瓷因其质地细腻透明、釉面光滑润泽、造型优美典雅而被誉为“瓷中之王”、“皇家瓷”。 对于西方宫廷和贵族来说,它是高贵的象征。
摆脱尴尬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迎头赶上。 经过反复试验,华光公司终于找到了磷矿、石灰石等天然矿物的出路,并取得了成功。 产品的白度、硬度、透明度、热稳定性均超过英国骨质瓷,有效保证了提高陶瓷产品原材料和材料的健康品质,后来探索解决了铅和铅的世界级难题。陶瓷釉料中镉溶出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如果说陶瓷是淄博的底色,那么科技创新则为它涂上了迷人的釉彩。 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淄博陶瓷产业由传统粗放型增长向创新、个性、绿色转型,引领全国陶瓷产业潮流。 以科研创新改造传统陶瓷产业,使淄博现代陶瓷产业迎头赶上。 文化创意的融合催生了全新的陶瓷产品。
“中国龙”系列、“鱼子蓝”系列、“金玉堂”系列……走进山东思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厅,记者被这里融合的陶瓷产品迷住了。的“技术与艺术”。 吸引。 日用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文化内涵。 从“中国龙”系列到“荣华富贵”再到“儒家风范”,瓷器成为一种文化载体,输出中国的灵魂和形象。
山东硅源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5%以上用于技术研发,对科研过程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以提高陶瓷品质。 他们在日用瓷领域开发了五种新材料,被誉为“五朵金花”:镁强化瓷、鲁玉瓷、鲁光瓷、高石英瓷、合成骨瓷。 鲁光瓷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四件瓷荣获国家发明奖。
锻造品牌、砥砺品质,成为中国陶瓷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淄博汉青国瓷中,纹饰的轮廓在瓷器上徘徊,刹那间,瓶上出现了一朵盛开的莲花。 在这里,白瓷可以“穿上美丽的花衣”。 汉青国瓷总经理黄少臣表示,以前瓷器贴花时,很容易出现接缝。 现在我们量身定做,把这个痕迹去掉了。 该无缝贴花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何亚英说:“几百年前,西方贵族以拥有一件中国瓷器精品为荣,后来我们就落后了,现在我们有信心能做出最好的瓷器。”在世界上,所以说‘瓷器是著名的国产瓷器’。”
“雨后,天很蓝,云破了我的童贞。这种颜色代表着未来。”
青瓷是瓷器中的上品。 我国青瓷烧造历史源远流长,“纯米成,青瓷始”。 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出现,到东汉时期的成熟,再到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在三千多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多年来,青瓷始终与中华文明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文人墨客对青瓷情有独钟,不仅因为它具有玉的温润敦厚的气质,还因为它蕴含着“诚信正直”的道德理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相传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梦见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 他对此如痴如醉,写下了“雨后天青云破童贞,此色为未来”的诗句,并请工匠们打造出“雨后青色的瓷器”。雨”。
保留这抹蔚蓝,成为历代陶瓷人的一贯追求。 陶瓷的相对恒久和光彩赋予“绿色”文化独特的魅力。
传统青瓷的青色来自于釉色,而不是材质本身。 淄博陶瓷企业思路大胆,探索利用新材料、新创作,弘扬当代青瓷艺术。 2006年,华光公司研制出一种陶瓷新材料“华青”,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苏同强介绍,华清瓷烧制过程中窑变形成的晶体,使釉色温暖润泽,以蓝色为原色,包括天蓝色、天蓝色、粉绿色和翠绿色等,散发出淡淡的青色。由内而外,传承中国传统陶瓷“青春永驻”的文化。
现代科技带来了材料的创新,加上文化创意的创新,新材料将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华清瓷将现代工艺与审美情趣相结合,已制成文具、啤酒器、茶壶、奖杯等,拥有无铅瓷、抗菌瓷、骨瓷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 “宫廷瓷”,健康陶瓷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陶瓷界有句话:“名瓷名窑出江南”。 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北方优质高岭土很少,烧制陶瓷的品质难以与南方瓷器竞争。 然而,淄博陶瓷却凭借创新材料和文化创意异军突起。
雄伟的山川、浩瀚的河流、起伏的山脉,在陶瓷上构成了美妙的图画……淄博汉青国瓷生产的《江山如画》融合了《千里江山》中的绿色和蓝色元素绿色出现在瓷器上,受到业界高度认可。
淄博汉青国瓷总经理黄少臣表示:“我们专注于传承精致的东方美学,用梅子绿向宋代青瓷致敬。我们要向世界证明,在这个最初定义了瓷器之美的国家,瓷器,仍然可以生产出具有东方设计感的民族产品。瓷器产品。”
依托“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理念,汉庆瓷业生产的梅子青“海带清风”城市礼品、“盛世江山”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里,一套“千峰翠色”系列瓷器格外引人注目。 该套瓷器曾多次在国家重要外交场合使用。 首席设计师林玉峰介绍,“千峰绿彩”的设计灵魂是齐鲁海岱文化。 山东古称“海岱”。 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融合,沉淀了具有人文特色的海岱文化。 林玉峰说:“花青瓷材质晶莹剔透,晶莹剔透,造型设计以山海为背景,以齐鲁海岱文化为主要创作元素,旨在表达质朴、开放的齐鲁文化。从瓷器的造型来看,瓷器中央的立面产品造型饱满圆润,平面产品光滑柔和,组合在一起形成旭日东升的立体效果。浮雕封面展现了泰山雄伟的气势,延伸了盛世中华拥抱世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形象风格。
依托陶瓷产业,淄博还催生了瓷刻、彩画、瓷画等众多产业。 陶瓷釉料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 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日用瓷,到健康环保的天然矿物瓷、抗菌陶瓷、无铅陶瓷,淄博陶瓷产业正在走入国际陶瓷舞台的中心。
华光公司生产的“华青柳叶瓶”2011年被英国皇室收藏。华光公司生产的“和谐五洲壶”和“和谐2007”咖啡具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芝加哥Rich Land博物馆、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 汉清国瓷所生产的“国色天香”被中国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何亚英表示,陶瓷产业不再是过去简单的陶瓷生产概念,而是开始向文化创意转型升级。 产品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艺术含量上,普通的瓷器正在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超过)
记者/王念邵坤